課程名稱 |
小班數學:好餓的小蛇 |
課程分析
|
《好餓的小蛇》是一本富有童趣、形象生動的繪本,故事中小蛇每天出去尋找食物吃的場景深受幼兒喜愛,于是,我延續了好餓的小蛇外出找食物的情景,對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小班數學領域核心經驗設計了本次數學活動《好餓的小蛇》,讓幼兒在操作中學習按物體的特征、根據標記進行分類活動,體驗數學活動帶來的樂趣。 |
課程目標
|
1.學習按物體的兩種特征(形狀、顏色)進行分類。 2.能看懂標記進行分類活動。 3.樂意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
課程準備
|
物質準備:ppt一則、好餓的小蛇操作卡、圓形、三角形、正方形操作卡片若干、帶有標記的小蛇的家三幢。 經驗準備:閱讀過繪本《好餓的小蛇》,對故事內容有一定了解。 |
課程過程
|
一、談話導入,萌發興趣 1.出示《好餓的小蛇》繪本ppt。 師:孩子們,還記得這本書嗎?故事中,好餓的小蛇都吃了哪些食物? 過渡:今天,小蛇又餓了,于是它又打算去尋找食物。 2.觀察ppt,理解小蛇愛吃什么樣的食物。 提問:這次小蛇想吃什么樣的食物呢? 過渡:原來小蛇想吃不同形狀的食物。有了計劃后,小蛇準備出發了。 二、出示第一次操作卡,嘗試根據物體的一種特征進行分類 1.出示小蛇操作卡,幼兒觀察、理解操作卡上圖形的特征。 提問:這些小蛇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戴圓形帽子的小蛇喜歡吃什么形狀的食物?那戴三角形帽子的、戴正方形帽子的小蛇呢? 小結:原來,小蛇戴什么形狀的帽子就表示它要吃什么形狀的食物。 2.幼兒操作,按要求給小蛇喂食。 操作要求:(1)每人選擇一條小蛇,根據標記選擇它喜歡吃的食物。(2)將小蛇喜歡吃的食物貼在小蛇的身體上。(3)請把吃飽了的小蛇送回相應的家中。 3.展示幼兒的操作材料,相互糾錯。 三、出示第二次操作卡,嘗試根據物體的兩種特征進行分類 1.出示有形狀、顏色符號的操作卡,幼兒觀察并說說自己的發現。 提問:這一次小蛇想吃的食物,又有什么不一樣? 2.幼兒根據圖形的顏色特征,進行喂食游戲。 3.評價交流幼兒的操作材料。 四、活動延伸 今天,小蛇吃得飽飽的,真開心!好餓的小蛇下次又想吃什么樣的食物呢?我們到區域里可以繼續幫它找一找! |
課程反思
|
整節活動我以幼兒熟悉的繪本情景進行導入,在輕松的氛圍中引起幼兒共鳴,激發幼兒興趣,從而進一步學習分類的方法。 本節活動的重點是學習按物體的兩種特征(形狀、顏色)進行分類;難點是能看懂標記進行分類活動。 在重難點的處理上,我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對比的方法來理解小蛇尋找食物的要求,繼而在兩次不同難度的實際操作中鞏固認知,體驗分類的樂趣。 不足:由于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加上對于此類操作活動經驗的缺乏,在操作交代要求時,教師還需精簡話語,在回應幼兒、激發幼兒思維的過程中,提問、回應還需更精煉。
|
【小班數學ppt課件《好餓的小蛇》含教案】相關文章: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