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大班語言《吧啦吧啦,消失吧》 |
課程分析
|
作品分析: 圖畫書《吧啦吧啦,消失吧》借助幼兒愛幻想的思維表達方式,通過主人公夏洛特使用“魔法”把爸爸媽媽變消失,又變回來的情節,符合幼兒向往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又離不開對父母的愛和依賴的雙重心理。 幼兒分析: 幼兒在父母和長輩的呵護中長大,卻經常因為沒有遵守規則,沒有養成良好習慣而被教育。幼兒都向往自由自在,不受管束,因此難免會在爸爸媽媽每天的嘮叨和責備中生出厭煩情緒,甚至像書中的夏洛特一樣,想把爸爸媽媽變消失�?捎變禾焐枰踩校麄冇质制诖业臏嘏�,因此,當爸爸媽媽真的消失時,又無比想念盼望他們回來,是面對愛與需要的矛盾的兒童心理。 設計思考: 1.通過觀察封面,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在了解封面揭示魔法主題的基礎上進入故事內容,更能引發幼兒大膽想象,遷移夏洛特的經歷表達自己對父母嘮叨的真實感受。 2.第3-9頁采用集體閱讀的方式,通過教師的提問來幫助幼兒了解夏洛特和父母的日常,以及她的生日愿望從何而來。 3. 第10-32頁,分兩次自主閱讀,主要讓幼兒在前期推測中,通過觀察理解畫面,聯系自己生活來感受和理解夏洛特把父母變消失后的無拘無束的快樂心情,以及夜晚來臨擔心害怕渴望父母陪伴的迫切需求。 4.過程中多次提問幼兒的感受以及模仿夏洛特的語氣和動作,是為了幫助幼兒進行同感和移情,以便更好理解故事內容。 |
課程目標
|
1.理解圖畫書中的夏洛特擁有魔法后把爸爸媽媽變消失,又變回來的故事情節。 2.通過觀察畫面、提問猜測、模仿表達,感知理解夏洛特在爸爸媽媽消失后心情的變化。 3.體驗夏洛特向往自由自在又需要父母愛的不同情緒。 |
課程準備
|
幼兒經驗準備:幼兒有被爸爸媽媽或長輩嘮叨、教育、責備的生活經歷。 教具:《吧啦吧啦,消失吧》課件,魔法棒,快樂及害怕的純音樂,播放器。 學具:《吧啦吧啦,消失吧》人手一本(用夾子將第25-32頁夾住),小盛器(第二次自由閱讀時提供給幼兒放夾子)。 |
課程過程
|
一、觀察封面,激趣導入。 1.提問:圖上有誰?她在干什么? 2.教師:這個小女孩叫夏洛特,她手上拿的是一根魔法棒,她用魔法棒要做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本書。 二、集體閱讀圖畫書第3-7頁,了解夏洛特的想法并推測其生日愿望。 1.(展示圖畫書第3頁)提問:沙發中間的就是夏洛特,她旁邊會是誰呢?感覺這一家人怎么樣? 2.教師直接講述第3頁內容:像所有的孩子一樣,夏洛特很愛她的爸爸媽媽。 3.提問:你們也愛自己的爸爸媽媽嗎? 4.教師播放課件,展示第4-5頁并直接講述內容。 5.提問:你能看出夏洛特想做哪些事情嗎? 這些事情是夏洛特平時不能做的事,你有什么平時不能做卻很想做的事情嗎? 6.教師:夏洛特心里想做這么多的事,可實際上呢?(教師接著播放課件,展示第6-7頁并直接講述內容。) 7.提問:夏洛特爸爸媽媽說的這些話你的爸爸媽媽也說過嗎?你覺得夏洛特聽了有什么感受? 8.教師講述圖畫書第8-9頁內容后,提問:夏洛特的生日愿望是什么?你覺得夏洛特有了什么主意?之后會發生什么事? 三、幼兒自主閱讀圖畫書第1-25頁,了解夏洛特在爸爸媽媽消失后做的事情。 1.教師:請小朋友自己來看一看這本書,書的名字就叫《吧啦吧啦,消失吧!》從小朋友從封面開始,一頁一頁看到夾子夾好的地方停下來。 2.教師巡回觀察、傾聽幼兒對畫面的理解。 3.幼兒閱讀后,提問:夏洛特有了什么主意,她是怎么變的?(帶領幼兒邊做動作邊念咒語) 4.教師:爸爸媽媽消失后,夏洛特都做了些什么呢?請你翻到最想和大家分享的一頁上。 (根據幼兒回答呈現16-22頁畫面,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引導幼兒細致觀察并表述畫面內容:怎么大吃大喝?怎么狂歡的?怎么泡澡的?看了多久的電視?,并根據幼兒回答幫助理解“盡情”“狂歡”等詞語的意思) 5.教師配樂講述圖畫書第23-25頁(此處播放害怕的音樂),提問:夏洛特不是很高興很自由自在嗎?她怎么了? 四、幼兒自主閱讀圖畫書第26-32頁,了解夏洛特后來做了什么。 1.提問:此時的夏洛特心情怎樣?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 2.教師:夏洛特會怎么做呢?請小朋友把夾子拿下來放到書袋里,繼續把故事看完! 3.教師巡回觀察、傾聽幼兒對畫面的理解。 4.幼兒閱讀后,教師:后來發生了什么事?爸爸媽媽回來了嗎? 5.(呈現第26-27頁)教師:夏洛特是怎么喊的?誰來學一學! 6.(同時呈現28-31頁的4幅圖)教師:爸爸媽媽回來后夏洛特高興嗎?爸爸媽媽高興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誰來學一學爸爸媽媽的語氣?誰來學一學夏洛特的樣子? 五、師幼完整閱讀圖畫書,再次感知故事主要情節。 1.(呈現第26-27頁)提問:夏洛特砰地關上了門!她又在念什么?這次又會讓什么消失呢?(鼓勵幼兒大膽猜測并說明理由) 2.師幼集體閱讀。 3.教師:如果你有這樣一根魔法棒,你會許什么愿? |
課程反思
|
1.有效提問能調動幼兒生活經驗,有助于對圖畫書內容的理解。 如對于第4-5頁的畫面,問題為“你能看懂夏洛特在做些什么?”發現幼兒對夏洛特想做的事情能表述出,但此處并沒有充分調動起孩子的興趣點,因此該部分將提問調整為“這些事情是夏洛特平時不能做的事,你有什么平時不能做卻很想做的事情嗎?”果然在問題提出后激發了幼兒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愿望,很多孩子說出了自己平時想做卻不能做的事情,與后面現實中面對爸爸媽媽的各種要求進行了對比。 2.對圖畫書結構的科學劃分可以幫助幼兒更好理解圖畫書內容和想傳遞給孩子的教育價值。 通過多次的活動開展,我們發現該圖畫書的集體閱讀和自由閱讀的畫面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將“有了什么主意”“爸爸媽媽消失后,夏洛特做的事”和“害怕的部分”進行內容的結構劃分。一來,幼兒對于五幅畫面表達的積極性很高,教師也能在過程中也能夠及時回應幼兒所用的好詞語,比如“一片狼藉”“調皮搗蛋”等,若加上追問“你為什么用這個詞?”可以引發幼兒進行具體描述,幫助集體理解和模仿。二來,這樣的方式能有效解決幼兒因畫面閱讀內容比較多,導致主要問題聚焦不夠的問題。當五頁同時呈現時,重點表述夏洛特自由自在的行為,感受此種樂趣與后面的害怕形成鮮明對比。此處可再追問:夏洛特這下開心了,她就這樣一直開心下去嗎?沒有爸爸媽媽的日子好過嗎?如果你是夏洛特你會怎么想?如果晚上天黑了,你會想誰呢? 3.多形式教學策略的運用,烘托圖畫書愛的主旨。 整個故事前半部分是夏洛特沒有爸爸媽媽在身邊的自由,后半部分是害怕渴望爸爸媽媽回來的愿望,因此要幫助幼兒感受故事的主旨,即便爸爸媽媽會提很多要求,有很多限制,還是愛孩子的。因此,后面可以增加“為什么要讓爸爸媽媽消失”的討論,可將后半部分進行整體調整:通過教師領讀的方式,把故事的后半部分看完,并且提問“吧啦吧啦消失吧,讓誰消失?現在夏洛特還會讓爸爸媽媽消失嗎?”留出最后的懸念,讓幼兒自己去體會,以此來聚焦整篇活動的主旨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以及孩子對父母依賴和愛的雙重表現。 |
【大班語言PPT課件《吧啦吧啦,消失吧》含教案】相關文章: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